我出生在1997年,到现在已经是我在世界上的第24个年头。即便我足够长寿,至少也已经经历了我整个人生的四分之一了,我却常常觉得我的人生才刚刚开始。我给自己打了许多标签,小镇做题家、佛系、宅男、党员、985研究生等等, 但这些难以详细描述这24年的我。我想起来许多事情,这些事情我本以为我早已忘记,因此在想起来并写下来的时候,我有一种发现了自己还做了些正事的喜悦和满足感。

我出生在一个粤北小县城,她紧邻着湖南和江西,城区感觉没有我现在所在的苏州工业园区大,坐着摩托车半小时就可以绕一遍。城区被大山环绕,气候还是挺潮湿那种,所以居民们都喜欢吃辣椒,配上重口味的酸笋,鸭子,可能是口味最另类的广东人。对于以前家乡的感觉就是,安逸,美食多,封闭,交通不便(现在有高速和火车好很多了)。这可能是我佛系的性格的一个原因吧。大山带来了安逸的生活,也带来了相对局限的视野。
出生到小学间的事情已经印象很淡了,记得比较清楚的就是奶奶带着我去医院药房开消食片当糖吃,奶奶是以前是一名医生,所以县人民医院成为了我童年时期的公园和零食来源地,现在还想着消食片的香味和医院食堂大花卷的蓬松感。还有就是爷爷会买一些带插画的书带着我看,爷爷以前是一个高中老师,我每次碰到不会的字都找爷爷教我怎么读。小学最喜欢的是三国演义和水浒传,那两本厚厚的带图画的书已经被我翻得很破了。那时父母都在下面的乡镇工作,很长一段时间都是爷爷奶奶带着的。小学的印象也是一直在玩,课件休息的木头人,放学后去学校旁边爬树,吃完晚饭写半小时作业又和小区的小伙伴一起捉迷藏。
现在的小学生,各种辅导班和写到9点10点的作业,那种巨大的差异感,那种90后和00后10后的对比,那种小镇和大城市的对比,让我意识到我已经20多了,我来到了大城市上大学,我获取信息的渠道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008年对于中国是个值得铭记的年份,如今人们回顾这段历史的时候,都无不感慨“2008年是充满灾难,却又充满奇迹的一年”。从“5·12”汶川大地震到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直到13年后的今日仍被人反复提起,并且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也会如此。汶川大地震后,学校组织捐款,我把自己买漫画书的5块钱塞进了捐款箱,并在哀悼日那一天,学校组织我们集体默哀。降半旗,车辆鸣笛,我在那三分钟里,忍不住地淌眼泪,想着在地震中失去生命的人们,他们再也见不到爷爷奶奶和父母了,也不能和同学一起捉迷藏了。三个月后的奥运会上,开幕式时候,我在电视机前看着,心想着这表演也太震撼了吧。或许在这个时候,我意思到自己是个中国人,有着十几亿的同胞,生活在一个历史悠久又多灾多难的国家。潜意识里开始有了一种民族自豪感。
初中时候的我乏善可陈。这个时期我读了很多乱七八糟的书,因此建立了一套稀奇古怪的人生观。这古怪的人生观在高中时被世俗冲淡了不少,只剩少数被保留至今。那时喜欢看小说和一些二战历史的书籍,对于军事和武器的书也感兴趣,经常在草稿纸上画着坦克,步枪和各种冷兵器,这些还被我妈保存了下来,回头去看的感觉真是羞耻。可能就是中二少年的浪漫吧。在学习上也没有特别用心,那时父母的期望就是能考上县里的那个比较好高中,父母一直灌输的观念就是身体健康,不要和学校的小混混学坏,正常升学。这也对我的人生观有比较大的影响吧。我也是认为身体和心理健康第一,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第二,工作和学习第三。
我就读于我们当地最好的高中,进入高中后,从小不需要很努力就能取得较好成绩的优越感便烟消云散了,因为这里汇集了各个初中与我有相似经历,甚至更好的一群学生。我在这所优秀的高中里,不可避免地成为了成绩中等的一批人,而付出努力却得不到相应回报的打击也一度令我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我的数学和物理每次都是名列前茅,因为确实挺感兴趣的。英语则是高考才及格了一次。和小学初中升学的顺其自然,高中的我开始思考自己的未来,我未来要去哪上学,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要达成什么样的成就。这时我妈在妇联工作,她经常和我讲一些在工作中遇到的事,比如帮被家暴的妇女找律师,帮她找一份在早餐店的工作摆脱丈夫的控制;也碰到一个单亲家庭的留守儿童高中生在学校打架,也联系不上在外打工的家长,和他谈心的时候发现一口都是蛀牙,天天喝可乐吃零食,只能先带他到医院洗牙补牙。她说这份工作带给她最多的是怜悯心和责任感吧,作为无神论者和共产党员,也不相信轮回之类的东西,更多的是内心的一种安宁感和人生价值的一种实现。我开始形成一个自己的目标:考上一本、找到一份维持家里生活水平的工作、做出一些能够影响到社会的事哪怕是微不足道。
10月结束后,我迎来了我的18岁生日,这意味着我成为了一个成年人,在法律上开始承担一些责任。如果说之前我做的一切是家庭、学校、社会帮助下完成的话,那么从大学本科开始,我做的一切都要由我自己负责了。这个月我跑了许多校级组织和社团的面试,我还记得面试的师兄师姐依次问每一个人为什么选择加入组织,大家的回答各不相同。许多人说不出理由,但表示热爱;也有人不了解这个组织,但想有一些校园经历选择来面试。我的回答倒是挺简单的,想接触不同学科背景的人和做一些对学校和社会有价值的事。我加入了校红十字会网信部,为各种献血活动和急救培训做宣传视频和海报,看着自己熬夜做的宣传单被发到食堂门口的同学手上,内心还是有种被认可的感觉吧。红会每年也会组织去敬老院探访,给老人们表演手语操,和他们聊天,那时我听一位老爷爷讲了半小时他年轻的时候在广州的码头搬货遇到的人和事,和护工聊天的时候她提到老人们还是很渴望和年轻人聊天的。红会每学期都会办一次大型献血活动,我做得最多的就是帮同学们登记献血证,在排队的时候跟他们说根据自己的能力范围献血,第一次都是建议200cc的,不过护士们都会想同学们多献点,有次一个女生原本献200cc的,护士跟她建议400cc,她也不好意思拒绝,献完之后晕倒了,我们几个人连忙把她送到卫生所休息,那次之后,每个人献血的时候我们都有个小伙伴站在旁边,拒绝护士不合理的要求。其实我在学校献血时也是想着献200cc,架不住护士一直在说年轻人没事的,血液中心现在也缺血,还是献了300cc。不过看着那个装血的袋子一点点被装满,想着这些血液一点点输给需要帮助的病人,感觉自己还是有点热血的,献血或者志愿活动总会有让我有一种自我的满足感,想到这袋充满了我鲜血的液体会流入某个人的身体维持着他的生命,想到自己这么一点奉献能实实在在地帮助到别人,就觉得生命也是很有意义的。
我现在是一名中科大的硕士研究生,我研究生阶段的课程已经完成。回顾这两年的时间,我经历的远远比我学到的要多。从广州到苏州,从双非到985,从本科到研究生,依然记得那个冬天我考前得了重感冒,答题的时候咳嗽不止,寒假无数次的做梦梦到自己的成绩,2月份查分数时自己的心跳快得感觉要窒息,等待了很久的复试名单出来的那一刻,复试完以后看学校的网站自己已经在录取名单里,整个心情就像是在坐过山车,而那种辛苦了很久以后最终收获了好结果的满足和幸福感,真的无法用言语来形容。苏州的环境很漂亮,园区规划干净整洁,旁边就是独墅湖。在学校的时间很短,入学选课,和同学一起做课程作业,做工程实践。
寒假放假回家后,疫情爆发了,一开始也没什么感觉,就是口罩这类的东西被抢空,到武汉封城那一天,我才意识到疫情的严重性,到了2月下旬,疫情的扩散趋势才缓和下来。
心中的恐惧感也慢慢减弱。看着窗外空无一人的街道,往下看到了小区的防控检查点,心里想着自己也应该做点什么事,后知后觉的报名参加了小区的疫情防控志愿者。我是在早上那班帮进出的居民量体温、登记去向。口罩带着真不舒服,特别闷。12点换班后,用洗手液洗两遍手,回家摘下口罩自由呼吸着空气的感觉,让我紧张的精神和疲惫的身体放松下来。
看到电视里雷神山医院的医生护士们戴两层口罩,穿着厚厚的防护服,一天在新冠病人中工作十几个小时,我已经有种窒息的感觉,恐怕那种环境我一天也待不了吧,心里是真心佩服着我们的医护人员。在防控点的工作也慢慢习惯起来,熟练的拿起测温枪测温,登记,每个小时搓一下免洗洗手液,那淡淡的香味还挺好闻的。换班的时候随便帮邻居们把快递带回去。
3月看着网上患病的人数一直在下降,街上的一些店也逐渐开放,疫情的阴霾也慢慢散去,我做了一些很小的事,我也是一件历史大事的参与者。我渐渐感受到了母亲提到的那种满足感和安宁感。
编者:刘自强同学热心公益志愿活动,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期间,他主动参与家乡的抗疫志愿活动,这不是一次偶然的冲动,我们从他简单朴素的话语中看到从孩提时期,他的家庭教育和他自己对社会的理解感受,都让他的这种选择成为必然,就像他自己说的,只是做了一些很小的事,但这是一件正确的事。正是有了这些年轻的普普通通志愿者们,我们才能在最艰难的时期共同面对,在每一次需要得到帮助的时候,有人能够挺身而出。 希望这些年轻的志愿者继续奋斗,不忘初心,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成就他人,也成就自己。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