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麼是習得性無助
習得性無助是指人或動物接連不斷地受到挫折,在情感、認知和行為上表現出消極的特殊的心理狀態。
在現實生活中,那些長期經歷失敗的兒童,久病纏身的患者,無依無靠的老人。他們身上常常會出現 “習得性無助”的特征:當一個人發現無論他如何努力,無論他乾什麼,都以失敗而告終時,他就會覺得自己控制不了整個局面,於是,他的精神支柱就會瓦解。鬥志也隨之喪失。最終就會放棄所有努力,真的陷入絕望。
因“習得性無助”而產生的絕望、抑鬱和意志消沉,是許多心理和行為問題產生的根源,而且不在少數。
習得性無助的相關實驗
馬丁·塞利格曼 Martin Seligman和史蒂文·梅爾 Steven Maier在上世紀60年代末期和70年代早期進行了形成該理論基礎的首次實驗。
塞利格曼和梅爾合作進行電擊狗的實驗,以觀察狗的反應。
實驗分A/B兩組,A組的狗對接受的電擊無法控制、無法預測(實驗人員隨機,無規律的實施電擊),B組狗在一定程度上有控制權(如對狗狗進行有規律的電擊或給狗設置逃脫的條件躲避電擊)。
之後,狗狗被放置於一個籠子里,中間由一道低矮的障礙物隔開(下麵都稱為“雙分電擊籠”);籠子的一邊通電,另一邊不通電,只要跳過中間障礙物就可以免受電擊(Cherry, 2017)。當研究者打開電閘時,有意思的情景出現了:A組的狗(實驗中無規律電擊並無處可逃的狗)根本不嘗試跨過障礙物到安全的另一邊去。
為了進一步探究該現象,塞利格曼和梅爾又進行了一項新實驗,將若幹個新狗狗分為三組:
-
第一組:繫上鏈子一段時間,不進行電擊;
-
第二組:繫上鏈子後進行電擊,但狗狗可以通過鼻子按壓面板而避免遭到電擊;
-
第三組:繫上鏈子後進行電擊,但狗狗無法躲避電擊。
一旦這三組狗狗完成上述初步實驗,將這三組狗狗依次放在雙分電擊籠中。第一組和第二組的狗狗很快就明白自己只要跳過障礙物就可以避免電擊;但幾乎所有來自第三組的狗狗從頭到尾未試圖跨越障礙物。這些狗狗基於之前的經驗意識到自己根本無法躲避電擊的折磨,於是放棄嘗試(Seligman & Groves, 1970)。
這些結果在狗狗身上得到確認後,塞利格曼和梅爾又對小鼠進行了相似的實驗。
正如對狗狗所做的一樣,研究者將一批小鼠分為三組進行訓練;一組小鼠接受電擊但可躲避電擊,一組小鼠接受電擊但無法躲避電擊,一組小鼠不接受電擊。“可躲避電擊”組小鼠可通過按壓籠子上的杠桿避免電擊,“無法躲避電擊”組小鼠可按壓杠桿但仍遭到電擊(Seligman & Beagley, 1975)。之後,三組小鼠依次被放在另一個籠子里,接受電擊。籠子里有一個杠桿,當小鼠按壓時就可躲避電擊。
結果再一次證明瞭上述電擊狗實驗的結論:在初步試驗中“無法躲避電擊”組小鼠在後來的實驗中從不試圖躲避電擊,而其他兩組的小鼠大部分成功躲避電擊。那些從不試圖躲避電擊的小鼠表現出的行為屬於典型的習得性無助:即使眼前有潛在逃脫惡劣情境或痛苦的方式,它們也視若無睹。
大象也會出現習得性無助現象。當訓練師在大象年幼時就對其進行訓練,用一根繩子將幼年大象的一條腿拴在一個桿子上。大象在開始數小時甚至數天內試圖掙扎掙斷繩子,但最終發現無力掙脫時放棄掙扎,乖乖地待在自己狹小的活動範圍里(Wu, 2009)。但當大象長大之後,已經有足夠的力量掙斷繩子,但長大後的大象卻從未嘗試過。一旦大象在幼年時期習得自己的掙扎努力是無用的,就不再試圖去掙斷繩子了。
人的表現
1975 年塞里格曼(Seligman) 用人當受試者,結果使人也產生了習得性無助。實驗是在大學生身上進行的,他們把學生分為三組: 讓第一組學生聽一種噪音,這組學生無論如何也不能使噪音停止。第二組學生也聽這種噪音,不過他們通過努力可以使噪音停止。第三組是對照,不給受試者聽噪音。
當受試者在各自的條件下進行一段實驗之後,即令受試者進行另外一種實驗: 實驗裝置是一隻 "手指穿梭箱",當受試者把手指放在穿梭箱的一側時,就會聽到一種強烈的噪音,放在另一側時,就聽不到這種噪音。實驗結果表明,在原來的實驗中,能通過努力使噪音停止的受試者,以及未聽噪音的對照組受試者,他們在 "穿梭箱" 的實驗中,學會了把手指移到箱子的另一邊,使噪音停止,而第一組受試者,也就是說在原來的實驗中無論怎樣努力,不能使噪音停止的受試者,他們的手指仍然停留在原處,聽任刺耳的噪音響下去,卻不把手指移到箱子的另一邊。
為了證明 "習得性無助" 對以後的學習有消極影響,塞里格曼又做了另外一項實驗: 他要求學生把下列的字母排列成字,比如 ISOEN,DERRO,可以排成 NOISE 和 ORDER。學生要想完成這一任務,必須掌握 34251 這種排列的規律。實驗結果表明,原來實驗中產生了無助感的受試者,很難完成這一任務。隨後的很多實驗也證明瞭這種習得性無助在人身上也會發生。
在對人類的觀察實驗中,心理學家也得到了類似的結果。
細心觀察,我們會發現:正如實驗中那條絕望的狗一樣,如果一個人總是在一項工作上失敗。他就會在這項工作上放棄努力。甚至還會因此對自身產生懷疑,覺得自己“這也不行,那也不行”,無法救藥。
而事實上,此時此刻的我們並不是“真的不行”。而是陷入了“習得性無助”的心理狀態中,這種心理讓人們自設樊籬,把失敗的原因歸結為自身不可改變的因素,放棄繼續嘗試的勇氣和信心。破罐子破摔,比如,認為學習成績差是因為自己智力不好,失戀是因為自己本身就令人討厭等。
所以要想讓自己遠離絕望,我們必須學會客觀理性地為我們的成功和失敗找到正確的歸因。
習得性無助產生的原因
- 學業不良狀態的長期積澱
"習得性無助"而產生的絕望、抑鬱、意志消沉心靈偏差現象,正是許多心理和行為問題產生的根源。學生在學業不良狀態的長期積澱導致了非智力品質的弱化,初中時,一部分學生曾經努力過,也曾經灑過汗水,但無論怎麼努力,仍然常常失敗,很少甚至沒有體驗到成功的歡樂。一次次的失敗,促使他們對此做出了不正確的歸因。認為自己天生愚笨,能力不強,智力低下,不是學習的材料,因而主動地放棄了努力,舉起了白旗。也有另一部分學生同樣努力過,也曾經取得過自認為可以的成績,但是往往不如他人,因而很少得到班主任老師的表揚,長期被忽視,便逐漸喪失了自尊心,變得破罐子破摔起來。這便形成了"習得性無助"的學生群體。無助感與失尊感均是"習"得的,不是天生的,是經過無數次的重覆、無數次的打擊以後慢慢養成的一種消極心理現象。在厭學群體中,此類學生占了很大的比重。
- 不恰當的評價方式
絕大多數兒童入學時是積極向上和充滿熱情的,他們對新奇事物充滿興趣,對一切活動都願意去嘗試。只是有些兒童發現自己或同伴在不能順利完成學習任務,常常受到老師的批評和嘲笑時,便產生了焦慮情緒,對於探求事物和參加活動產生了恐懼心理。如果有人監督自己便顯得焦慮不安和信心不足,完成任務就格外困難。經歷了一系列失敗後,他們開始相信自身缺少取得成功的能力,不願意為完成任務而付出認真的努力,而把主要精力放在維持他們在老師和同學們眼中的所謂“自尊”和“身份”上。"習得性無助"是一漸變過程,班主任和任課老師不恰當的評價方式,強化了這一趨勢。
- 不正確的歸因
"習得性無助"現象產生的主要根源在於一個人的歸因方式。當學生認為造成他學業、心理問題的因素,是內在的、穩定的、不可控制的時候,就容易感到內疚、沮喪和自卑,認為無論盡多大努力,都將難以提高自己的學習成績,從而降低學習動機,不願做嘗試性努力,得過且過的心靈偏差。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