侧边栏壁纸
博主头像
艺咖联盟博主等级

行动起来,活在当下

  • 累计撰写 99 篇文章
  • 累计创建 19 个标签
  • 累计收到 0 条评论

目 录CONTENT

文章目录

致力科学探索 可贵家国情怀

Administrator
2022-09-01 / 0 评论 / 0 点赞 / 234 阅读 / 5950 字

艺咖联盟 中科大的科学家系列

致力科学探索

可贵家国情怀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包信和院士简介

image

包信和

包信和,男,汉族,无党派。1959年8月出生于江苏省扬中(县)市。物理化学家,理学博士、研究员、教授。
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AS)院士和英国皇家化学会荣誉会士(HonFRSC),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

    1982年包信和毕业于复旦大学化学系;

    1987年获复旦大学博士学位;

    1989年至1995年在德国马普学会Fritz-Haber研究所访问学者;

    1995年回国,先后任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

    2000年08月至2007年02月任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所长;

    200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13年起担任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

    2015年07月至2017年06月任复旦大学常务副校长;

    2018年当选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

包信和主要从事能源高效转化相关的表面科学和催化化学基础研究,以及新型催化过程和新催化剂研制和开发工作。发现次表层氧对金属银催化选择氧化的增强效应,揭示了次表层结构对表面催化的调变规律,制备出具有独特低温活性和选择性的纳米催化剂,解决了重整氢气中微量CO造成燃料电池电极中毒失活的难题。发现了纳米催化体系的协同限域效应,研制成碳管限域的纳米金属铁催化剂和纳米Rh-Mn催化剂,使催化合成气转化的效率成倍提高。提出了“纳米限域催化” 新概念,奠定了催化剂和催化过程“精准”设计的理论基础。与同事们一起系统阐明了催化活性中心构建原理和动态演变规律,揭示了催化精准调控的本质特征;面向国家煤清洁利用的重大战略目标和国民经济对煤洁净高效转化为高值化学品和液体燃料的重大需求,创立OXZEO® 催化剂和催化体系,成功实现了合成气直接转化高效制低碳烯烃等高值化学品,突破了传统合成气直接转化制烃类技术中困扰了近百年的选择性理论极限。创新性地采用CO替代H2来消除烃类形成中多余的氧原子,摒弃了传统煤化工过程高水耗和高能耗的水煤气变换制氢过程,实现了合成气转化反应过程低耗水,大大缩短工艺,显著降低能耗、CO2排放和设备投资,与企业合作完成基于上述原创性基础研究成果的工业试验。

image-1661997051803

科研综述

包信和工作重点集中在金属催化剂的表面化学、纳米催化理论,多孔材料的合成、表征,在催化中的应用研究和采用原位、动态方法观察在反应过程中,金属催化剂表面在时间和空间坐标下发生的结构自组合效应以及由此导致的非线性表面反应动力学特征等。在甲烷活化、合成气催化转化以及小分子选择氧化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工作。

图片

成果获奖

根据2022年2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官网显示,包信和曾获200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名第三)、202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排名第一),研究成果分别获评2014年和2016年度中国十大科学进展。

image-1661997189464


image-1661997199387

培养理念

包信和非常重视科研骨干的工作研讨,定期组织讨论是常态。为了培养一流人才,他为年轻导师的发展创造了许多良好的条件,比如项目、经费、设备和学生等;他还定期召集团队成员,讨论每个人的发展规划。

指导学生

截至2021年11月,包信和所在的实验室,共与同事们合作培养博士研究生125人、硕士研究生14人、博士后40余人,多人已成长为催化领域的优秀人才。

荣誉表彰

image-1661997287973

社会任职

image-1661997311162

包信和无论工作如何变动,对国家和家乡的拳拳之心始终未变。虽然常年在外工作,但是他始终以“服务家乡发展”为使命,时刻关注着家乡的发展。多年来,他不断推动家乡企业与高校院所对接,促成科技成果在家乡落地开花。

image-1661997503305

包信和是中国化学物理领域的优秀科学家,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政治立场坚定,有战略眼光,思想敏锐,敢于担当,组织管理和驾驭全局能力强,熟悉科技管理和高等教育规律,拥有丰富的科研、教学和管理经验。(2017年包信和出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时白春礼代表中国科学院党组讲话)

image-1661997494166

包信和认为“新工科意味着更多新的科学技术,将中科大基础研究的新发现通过新工科的理念应用到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去,为人民谋利益。”近年来,中国科技大学推出了“新工科、新医学、新文科”的学科建设方案,为达到建设质量优异、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迈进。

包信和还十分关注我国科技伦理的建设问题。“科技伦理不是限制科学的发展,是能帮助我们一起讨论科学到底应该怎么样做,更健康、可持续的让科学能够发展下去。”包信和说,纳米技术、人工智能、自动驾驶、基因技术等方面未来都会涉及到很多伦理问题。据了解,包信和已经连续三年在全国两会上建议建立国家科技伦理委员会,加强国家和科研人员对科技伦理研究的重视。

包信和曾经说过“最好就是什么?”,“最好是不求所有,但为所用。”就是尊重人才的意愿,不必在意人事关系在哪里,突破工作地和工作方式的限制,“你来了可以发挥作用,事情做好了可以回去,这样人才就流动起来了,合作院校也可以实现双赢。”

image-1661997483815

由包信和一手促成的上海中山医院葛均波院士赴安徽省立医院任院长一事,应该能算是他口中所说的双赢的合作。葛均波曾对媒体表示,上海的工作不会停,安徽在心血管领域的短板会尽自己能力,率领团队去弥补。

image-1661997473187

与葛均波赴安徽任职几乎同步,中国科大开始发展“科大新医学”,具体来说就是要培养精通理工,同时在临床方面有很深造诣的医学领军人才----医生科学家,尝试解决医学物理方面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难题。据说,一开始中国科大内部有一些不同意见,认为学校的特点就是“小而精”,只要做好原先的理工科优势学科,没必要发展医学。但是包信和在各种场合为“新医学”鼓与呼,并亲自赴各地招揽人才、寻求合作。

一些改变已经可以看见。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与医学部和附属第一医院联合攻关团队开展的“托珠单抗+常规治疗”免疫治疗方案作为新冠肺炎重症、危重症治疗手段,被列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向全国推广。三年之内,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在“复旦版中国医院排行榜”中的排名,从全国100名开外升至76位。

image-1661997455761

在中国科大校园里,记者听到不少人用“海派”两字来概括这位校长的行事风格。“希望能用他的海派经验,带动学校更好发展。”一位安徽籍工作人员提出了这样的期望。看来,这样的人才流动已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也是对长三角一体化朴实的诠释和美好憧憬。

“把红旗插上科学的高峰”是中国科大校歌中的名句,在教授干部大会上,包信和说:“相信在大家同心同德的共同努力下,中国科大这面红旗一定能够早日插上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高峰!”

image-1661997428084

对于中科大推出《“一流本科教育质量提升计划”行动纲领》,并成立本科生院,包信和指出,中科大的整个发展得益于一直以来对本科生教学与人才培养的重视,在我们招生过程中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有些家长不一定知道中科大在哪里,但都听说过有个中科大少年班,少年班实际上就是中科大本科生教育一个非常重要的品牌和实践。

现在从国家层面来看,教育部也特别强调本科生教育。本科生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同于研究生教育有导师指导负责,本科生教育涉及的领域特别多,现在中国的教育体系下,很多学生从小一门心思就是读书,在他自己的个人发展中,包括某种意义上三观的形成,实际上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自由发展。因而,一进入大学以后,这些学生在思想和意识上就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有时会迷茫。本科生阶段,特别是前两年的生活对他们来说是一个三观形成的时期,本科生教育对人的一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中科大希望能发挥学校传统与特色,把本科生教育做好。我们推出《“一流本科教育质量提升计划”行动纲领》,成立一个本科生院,将招生、教务、书院和创新创业等内容都囊括进来,此外在本科生院的框架下还设立了外语教育中心、体育教育中心、通识教育中心和艺术教育中心等,包信和亲自担任本科生院院长,在班子里亲自分管本科教学,这恐怕是重点高校中很少有的。

学生的心理状况、精神风貌等还是有一些变化。中科大一直在做精英教育,我们现在提出一个口号:“精英路上一个都不能少”。对于大学来说,一名学生是几千个学生中的一份子,但对一个家庭来说他就是100%,我们不搞牺牲大多数而得到少数“精英”的教育,我们希望通过教育,让每个人都能发出光彩、各美其美。所以学校下了很大的力气,希望能够把本科生的教育做得更好,让学生感受到中科大给予他们的培养与教育。

(文中所有文字内容均来自于网络)

0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