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f50a0ed885e440eaa9c8f49204c70fb.jpg)
有一种类型的家长,一颗心全扑在孩子身上,他们对孩子照顾的无微不至,捧在手上怕摔着,含在嘴里怕化了,为孩子包办所有事情,为孩子解决一切能想到的困难,我把这种家长称为“包办型家长”。
曾经有一个爸爸跟我抱怨说,累死了,工作很忙,每天一大早还要送孩子上学,下午还要去接孩子放学。
我记得他的孩子已经14岁,正在读初二。
于是我问他:“孩子上学有多远?”
他回答我:“2公里”。
我再问,“他不能自己上学吗”?
这个爸爸回答,“不放心啊,要过好几个红绿灯路口”。
我告诉他,我的女儿,从小学三年级那一年,大约8岁半的时候,就开始自己上下学了。
他马上回复我:“你们家离学校近啊”!
我说:“是的,从我们家楼下到学校门口是780米远,但是也要过两个路口的。如果换成是你,你能放心吗?
他想了想,说:“那也做不到吧”。
于是我再问,“你什么时候可以放手”?
他回答,“没想过,大家都这么接送啊,那就这样呗”。
其实我知道,他是真的没想过,养孩子这么一件大事,这么一项复杂的系统的工程,他只是凭着感觉在做!
生活中貌似好多家长都在这么养孩子,在他们的心里,因为我是爱你的,所以我为你做的一切,是不会有错的,那到底是对不对呢,压根就没想过。
心理学上有一个常用的故事,在印度或者泰国,经常可以看见一头庞大无比的大象,被一根细细的铁链子拴住,那么它为什么不能挣脱呢?
原来,大象从小就被这样一条细细的链子拴住,小象开始试图挣扎的时候,每次换来的都是痛苦,或者鞭打,于是慢慢的它就放弃了挣扎,直到长成了大象,可以轻而易举地挣脱链子时,却没也没了挣脱的欲望。大象其实不是被这根细细的铁链子拴住的,它是被自己的习惯给拴住的。人其实也是这样,如果一个孩子,总是被告知,你不行,你不能自己去上学,你不会做家务,你不会洗衣服,你洗不干净,你不会收拾房间……孩子从小就听到这些说法,慢慢的他就会接受这个结论,并且没有了学习的欲望,当然他也就真的不行了。
其实我见过好多个这样的妈妈,她们会对孩子照顾的无微不至,什么都给孩子做了,如果我问她,为什么不让孩子学着做呢,比如让他自己洗洗衣服,他们一般都会这么回答,他不会洗啊,或者说,他洗不干净的……每一次,我都会觉得好无语。
如果我换一个问题:“你的孩子刚开始学走路的时候,肯定会摔跤吧,你会不会就不让他学走路了?”
我这样问,每个人都会觉不可思议!
其实每个父母都会明白,孩子必须学会自己走路,所以都愿意接受他学习的过程,哪怕他会摔跤,也不会禁止他走路。
但是洗衣服、拖地、整理房间,这些日常生活技能,“包办型父母”却不觉得这些事情的意义所在,其实,所有这些生活技能,不就是更高级一点的“走路”吗?
我曾经问过一些孩子,你为什么不能主动去做自己的事呢?比如洗洗衣服啊,打扫一下房间什么的。
孩子经常都会这样回答我,“我每次做点事,妈妈就会看不顺眼,挑一大堆毛病来,说我这个没做好,那个没做好,然后她会一边啰嗦,又一边就帮我做了,所以,我就一点也不想做了,反正怎么都做不好”。
包办型的家长,总是会以挑剔的眼光看待孩子,孩子每做一件事,他们都会挑出一大堆毛病来证明孩子不行,拼命的打击孩子的积极性,然后继续为孩子包办一切,他们总是牵着孩子的手走路,也许开始的时候,孩了也想挣脱,但总是挣不开,慢慢的就不再挣扎了,那种与生俱来的本能的探索的欲望,那种成长的动力,也就这样慢慢消磨殆尽了。
但是聪明的家长一定会明白,孩子不管做什么事情都会有一个学习的过程,开始都会做不好,需要保持一颗平常心,理智的接受这种学习过程,孩子做不好根本没关系,及时发现他的进步,及时表扬他,鼓励他,一次,两次,三次,他一定会做的越来越好!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