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每次吃饭都要喂?
有的家长问我,为什么我家孩子在家,每次吃饭都要喂,但是在幼儿园还可以。
如果孩子每次都要喂饭,先看一下家庭里是不是有一个这样的角色,他就等着给孩子喂饭。
我们知道“土鸡”和“洋鸡”,我想就这个来做一个比喻。虽然这个比喻不是很恰当,但我觉得在这里去解释喂饭和自己吃饭的本质区别,非常有效。
无论是“填鸭式”还是“填鸡式”的喂饭,总体上的原因是迅速、有效,大人不准备在吃饭的问题上拖泥带水,花很多时间、很多心思,又简单、又干净。
孩子在吃饭的过程中也会产生依赖和惯性,如果有人喂饭,他就不会主动要求自己吃,毕竟刚开始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是最开心的但随之而来的还有不可选择性,家长往往会定量、定时,一碗饭无论如何都要吃完,而且会觉得越多越好,如果是追着喂,就更加可怕,一边哄、一边喂,完全的“小皇帝”“小公主”,可能他们想挣脱的不是那碗饭菜,而是需要自由。
图片
土鸡——洋鸡
土鸡和洋鸡的区别就在于,土鸡是自由进食,可以选择吃或者不吃,一方面锻炼了自己的“爪爪”,一方面获得了可贵的自由,这种自由在心理上产生了无比的快乐情绪,让吃饭这件事变得很有趣、很开心,因此自己进食的小鸡,无论从身体上还是心理上都会更健康更快乐。洋鸡就是工业化的进食,“一定要怎样”是唯一标准,这种小鸡据说要吃抗忧郁的营养剂什么的,还特别容易生病,可能也会比较壮大,但是骨骼和肌肉的形态是最能说明事实的。我们总是千方百计的寻找山里的土鸡,经常说不要过多的去吃那种饲养在养鸡场工业化的鸡,大家应该也知道是为什么。
我们还听说,“吃饭还要训练啊,谁不会吃饭,长大了都行的”。
图片
(孩子三岁上幼儿园之前的进食)
孩子年龄特点决定了,他大概在什么时候可以掌握什么样的技能,那在已经可以锻炼的阶段为什么不给他锻炼的机会?坚持喂饭的家长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想图省事,喂饭比训练儿童自己进食要简单的多,这是一个事实,但是坚持喂饭的家长应该不会承认的。
让孩子自己吃会弄脏手、衣服、周围的环境等等,但是和孩子学会一样技能比起来,这些都不算什么。表面看起来每一天每一顿饭坚持喂饭的人,好像更加操劳、做的更多,但对孩子毫无益处,而且是简单的重复性劳动,真正困难的是怎样想办法教会孩子自己吃饭,这就和“授人以渔”其实更加难、更加的重要是一个道理。
幼儿园的孩子吃饭更好一些,在家却出现行为习惯的倒退,一定有个原因,找出这个节点,想办法解决即可,这里需要家庭教育一致性,如果是年轻的父母坚持让孩子自己吃饭,可是老年人嫌麻烦,这时候,年轻人如果有可能应该说清楚这里面的利害关系,期待得到老年人的支持和配合,否则也是徒劳的。
怎样和家庭成员保持教育观念的一致性,这是非常需要技巧和难度的,所有的对于孩子的教育首先基于这一点,如果做不到,孩子很有可能是“当面一套、背后一套”,这样的行为习惯一旦养成,对孩子终身都非常有害,因此,如果家庭中存在不一致的现象,首先解决一致性的问题,夫妻单独照料儿童也是如此,否则所有的好办法和正确的措施,都将失效。
图片
(孩子四岁的进食)
集体教育活动中,孩子表现的更加好,主要原因是由于有了竞争,还没有零食,而且,集体教育过程中,教师和教师之间的教育原则往往统一在既定的儿童教育规范中,很容易达成一致,这是集体教育的优势,所以一定要让孩子坚持参与正常的集体活动。
如果一个家庭中出现异常的建议,比方说家长自己在家独立教育什么的,这都是有根本原因的,主要还是从大人的角度考虑了问题,而不是孩子,例如:全职妈妈、或退休的老人在家,他们也许从潜意识中需要陪伴,而不自知的反对集体教育,尤其是幼儿阶段的集体教育,很多时候都说的仿佛合情合理,但却从根本上违背了儿童的自然生长规律。这样的家长往往都会对于集体教育颇有微词,稍微有点什么事都要从学校找原因,我也做了这么多年的家长,这些都是有实例可证的。
家长如果真心希望孩子获得进食的自由、快乐,身体的健康,行为习惯的养成,依然要遵循孩子的成长规律,抓住孩子的能力发展关键期,着重培养,循序渐进,注意个体差异,有耐心的逐步推进,一定可以获得满意的效果。
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就是将孩子的饭做的好吃,这将是我们无尽探索的领域o( ̄) ̄)o。
杨春宁 2022.2.20 苏州
评论区